卫生研究

央行研究局局长:借鉴金融危机应对经验健全公

 

央行研究局局长:借鉴金融危机应对经验健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王信/中国金融杂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同时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也暴露了严重缺陷。卫生防疫体系与银行金融体系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比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更大,其防范应对以及国际协调合作的难度更高。尽管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对于当前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卫生防疫体系与银行金融体系的相似之处

一是两种体系均服务于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大局。

银行金融体系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结算等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卫生防疫体系旨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经济社会健康有效运行和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二是正常情况下,两种体系只需保有小部分的应急储备。

随着银行金融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危机爆发概率呈递减趋势。例如,银行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和备付金,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类似地,由于医护人员、床位、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稀缺性,相关储备也不会很高,能满足一般性疫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即可。

三是均会经历风险“累积—爆发—扩散—受控”四个阶段。

金融风险和疫情风险的积累均有一个过程,初期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和重视。银行金融体系出问题,容易导致挤兑和金融机构自保,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由于资本流动、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金融危机爆发后容易出现国内外的传染。同样,疫情暴发会导致患者急剧增多、医疗资源迅速趋紧,甚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不堪重负。由于各国、各地区人员流动频繁,疫情往往在人口密度大、交通便捷的地区暴发和扩散。

四是均可通过必要的监管措施预防风险。

对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资本金、备付金、流动性等监管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一定规模以下的储蓄存款全额赔付,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卫生防疫体系则主要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开展工作,包括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建立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等。建立医疗保险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风险,提高居民应对疾病的能力。

五是均可采取一定措施对冲风险。

当银行出现临时流动性短缺、面临挤兑等冲击时,银行之间可相互拆借,或动用其在央行的准备金,申请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对疾控体系而言,当某家医院、某个地区的医疗资源难以应对疾病冲击时,其他医院、其他地区可施以援手,或国家采取力度更大的支持措施。

疫情防范和应对的难度更高

疫情的冲击更快、更直接,造成的损失更大。从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情况看,金融危机势必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衰退和社会不稳。而疫情肆虐的危害除了上述后果,还会导致民众健康受损乃至死亡,经济社会活动因人员隔离、区域封锁等急剧减少甚至完全停摆,对生产经营、就业、外贸等带来巨大冲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截至2020年9月3日,全球确诊病例2600.55万例,已造成86.04万人死亡。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6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出现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据世贸组织预测,2020年国际商品贸易将萎缩13%~32%。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过后经济可能较快反弹,但其后遗症将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长久困扰。

与银行金融危机相比,大规模疫情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应对的难度更大。一旦出现金融危机,货币市场流动性将趋紧,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股市、债市下跌,市场再融资难度加大,资本外逃,本币贬值。但由于银行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交易高频数据较充分,市场各方和监管部门可综合判断银行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并制定相应对策。比较而言,病毒传染和疫情蔓延所引发的危机更难识别、预警和有效应对。新病毒可能需要进行严格、复杂的医学检测才能甄别,很多地区和医院并不具备相应的检测和治疗条件。加之疫情应对涉及人员隔离、地区封锁、物资供应等复杂问题,对社会正常秩序、经济活动冲击很大,有关部门往往不容易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最终导致疫情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