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_民国时期成都公共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研究缘起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概念的界定
卫生与公共卫生
城市与垃圾
1 民国时期成都市民、街区、卫生概况
1.1 民国时期成都城市街区与人口
1.1.1 近代城市街区
1.1.2 城市人口
1.2 近代城市卫生状况
1.2.1 外国人眼中的成都卫生
1.2.2 本地人眼中的成都卫生
1.3 市民卫生习惯与认知
1.4 城市垃圾堆积的影响与危害
2 民国时期成都市卫生管理机构之变迁
2.1 清末至1921 年以前的卫生管理
2.2 1921年至1930 年的卫生管理机构
2.2.1 市政建设筹备
2.2.2 成都市政公所
2.2.3 成都市政府
2.3 1930年至1949 年的卫生管理机构
2.3.1 初设成都市公共卫生事务所
2.3.2 四川省会公安局卫生科
2.3.3 成都市政府卫生科和四川省卫生处
2.3.4 再设成都市公共卫生事务所
3 民国时期成都城市清洁法规及办法
3.1 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及清洁区划分
3.2 清洁夫、渣夫及清洁队规则
3.3 市民污水及粪秽处理办法
3.4 市民街道淋洒及渣滓清理办法
4 民国时期成都公共卫生宣传
4.1 发放布告
4.2 登报警示
4.3 进行演讲
4.4 制作漫画、创建阅览室
4.5 媒体推广
5 民国时期成都市基层清洁人员及其工作
5.1 人员来源与数量
5.1.1 来源
5.1.2 数量
5.2 工作状况与经费
5.2.1 工作状况
5.2.2 生活条件
5.2.3 工资福利
5.2.4 经费
5.3 垃圾收集与清运
5.3.1 市民清扫
5.3.2 清洁夫清运
5.3.3 设置垃圾桶
5.4 垃圾堆放与处理
5.4.1 堆放
5.4.2 处理
6 民国时期成都市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成效、问题与启示
6.1 市民、清洁夫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纠葛
6.1.1 市民与警察局
6.1.2 清洁夫敲诈与私逃
6.1.3 罢工与怠工
6.2 同时期主要大城市的公共卫生管理
6.3 公共卫生管理的成效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章摘要:公共卫生是指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的公共事业,他通常由政府组织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健康为目的。城市的现代公共卫生研究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研究阶段。最初的公共卫生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一块,后来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与研究的深入,公共卫生的研究视野被逐渐扩大并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但目前学界对此的关注尚有不足。城市垃圾堆积,以至于无人清扫或清扫不当,不仅会占用土地,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同时还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合理的城市垃圾治理需包含完整与合理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劳动分工、人员培养及奖惩制度、经费来源、各种垃圾处理设备等,因此其治理水平与城市的近代化程度直接挂钩。因此民国时期成都相关部门的垃圾处理问题也多从这些方面展开。不仅要充分调查当时当地的街道及人口情况,还要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清洁法律法规。可这四五十年间,成都市的卫生管理工作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卫生管理机构几经更改,三十年代设立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事务所也一度废存。在抗战爆发后,在巨大的人口增长与城市管理压力之下,成都市的公共卫生工作才最终由四川省卫生处、成都市政府和成都市公共卫生事务所共同管理。他们除了进一步完善之前卫生规章制度,还采取了各种实际办法来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如进行公共卫生宣传、落实工作人员的奖惩、组织市民清扫、设立垃圾桶和垃圾场、制定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案等。这些措施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成都市的卫生状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后方支援与保障。可政府的政策很少涉及到清洁工的利益,他们生活窘迫,地位低下,不仅感受不到人格的保护,也没有任何福利可享。清扫垃圾对于清洁工而言,更多的只是一份糊口的生计,并没有任何现代公共卫生的意识和责任。因此他们时常滋生出消极和反抗的情绪,与政府部门“斗智斗勇”,这给当时的垃圾处理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总的来说,公共卫生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化更高层次的表现,体现了一个地区文明的进步。民国时期成都的垃圾处理工作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从整体上来看,成都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成果也为之后城市公共卫生的进一步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