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研究](http://c61.cnki.net/CJFD/big/WSYJ.jpg)
中国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对外交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此背景下,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逐渐得到推介和传播,一些目光敏锐的大陆学者开始进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从80年代初的印象式批评和零散式研究,到90年代文体研究的细化和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再到21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文化诗学、文化人类学、民俗社会学、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方法得到应用,理论创新意识得以增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逐步开枝散叶,向专业化、学科化、学术化纵深迈进。因而,我们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9—1989年)、拓展阶段(1990—1999年)和繁盛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对学界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发表的论文论著、期刊平台等现有成绩进行观照,分析不同研究阶段的特点、趋势及问题,并对研究范式的转型和学术生长点进行探察,以期勾勒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的学术历程,为学者同仁提供经验参照以便在未来的研究中查漏补缺,更好地规划未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之路。
1979年,曾敏之在广州《花城》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文章不仅介绍了港澳与东南亚地区汉语写作的情况,并且呼吁学界要关注大陆以外的汉语文学创作。1979年《花城》杂志编辑部邀请部分香港作家及诗人召开座谈会进行交流,会议上诗人原甸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马华文学的沿革和现状,并公开呼吁“我是旅居香港的马华文学工作者。我多么想在中国的刊物上,读到评论港、澳和东南亚文学作品的文章啊!这些文章对内地、对海外作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可以推动、刺激我们的文学创作。”①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与曾敏之和原甸的热切期待相违背,对彼时大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而言,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一个陌生领域,鲜有学者愿意踏足拓荒。
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起步阶段(1979—1989年),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率先成立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四海》《台港文学选刊》《华文文学》等华文文学期刊杂志相继创刊,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向前发展。1985年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华文文学》杂志为中国大陆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搭建了专业化平台,秦牧在代发刊词中从语系的角度对“华文文学”的概念进行陈述,号召大陆学者“作为中国人,除了关心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注视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的‘台港文学’的状况外,也应当留意世界上整个华文文学的动向,加以选刊,进行评介”②,并从文学传播、文化交流、学术互通等层面对华文文学研究这项学术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强调。然而,由于域外资料进入大陆时在流通和传播上多有困难,当时学者们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不得不停留在推介作家作品这个粗浅的层次上。
从创造发文机会和激发研究热情的角度上讲,把《华文文学》比作大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培植沃土毫不为过,不少华文文学研究拓荒性的文章都集中刊登在该刊物上,早期从事华文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几乎都曾在《华文文学》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如陈贤茂、饶芃子、忠扬、杨越、陈春陆、陈小民、高陶、方忠、刘俊、陈辽、钦鸿、古继堂、潘亚暾、黄维梁、翁奕波、萧村、胡凌芝、白舒荣、王列耀、李元洛、王振科等,虽然其中不无练笔尝试之作,无论是从实证的角度还是从思辨的角度来看都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念及初期阶段东南亚华文文学面临资料搜集不足、学科概念不清、理论环节薄弱等困境,我们也不必过于严苛诘难。
纵观起步阶段刊发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不难发现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的华文作家作品备受专家学者青睐,在数量上几乎占据研究选题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新马两地的华文文学在整个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构成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源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形成了良好的华文文学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华商经济实力、华人人口数量、华文教育水平、华文报刊创办与发行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两地的华文文学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及其内外影响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可谓名列前茅。除此之外,在该阶段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的推介和评论中,涉及泰国与菲律宾两国的华文文学研究论文紧随其后,而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家作品则提及较少。
下一篇:没有了